前生

Steam 这个名字对于游戏玩家来说想必不用多介绍,其公司 Valve 早在 2015 年推出过 Steam Link 和 Steam Controller 两款游戏硬件外设,一个用于将运行 Steam 平台的个人主机游戏画面串流到客厅电视或其他屏幕上,另一个则是尝试手柄的摇杆交互改革性设计。

Steam Controller Steam Link
Steam Controller(来自维基) Steam Link(来自维基)

当时我也是关注过一段时间,看了一些评测后觉得只能等降到洋垃圾价格才考虑捡来玩玩,如今两款硬件都已经停产,而 Steam Controller 更是官方在停产时以 1 折价格(人民币 35 元,不含运费)抛售,算是以失败告终。

这些尝试中可以看到 Valve 工程师们的想法和结果:

  • Link:Steam 本身所拥有的游戏资源和 PC 密不可分,而借助串流不需要花费额外成本让厂商支持自己的设备,但是玩家还是需要先有一台能流畅运行游戏的 PC 设备,串流还依赖良好的网络环境;
  • Controller:独特曲面的触摸板模拟鼠标操作以代替物理摇杆,会给 FPS 玩家更加精准的瞄准能力,但丧失了传统十字键对于其他游戏体验可能有些损失,另外高昂的价格也难以被接受。

Valve 除了自研硬件(如 2019 年还推出了 VR 头盔),也在软件上有所尝试,在 2013 年基于 Debian Linux 开发的 Steam OS 1.0 面世,门槛相对上面两款硬件就稍微高一些,最初只有一些 Power Users 会自己尝试安装 Steam OS 到自己的 PC 上,后来 Valve 也和技嘉等厂商合作推出预装 Steam OS 的 Steam Machines 游戏 PC,市场反应不温不火。

毕竟在此之前市场主流的 PC 游戏玩家都是使用 Windows,而厂商也顺应只投入在 Windows 上开发的资源,尽管像 Unity、Unreal 引擎都有 Linux/macOS 跨平台支持,实际会发行少数平台版本的都是极少数。

难得的是 Valve 还是继续投入资源在 Linux Gaming 方面的研发,使得如今在 x86 的 Linux 桌面上流畅游玩不依赖反作弊程序的 3A 大作已经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。

Steam Deck

2021 年 Valve 公布了 Steam Deck 掌机,之前 Steam Machine 的失败没有成为自研游戏机的 Bad End,这台掌机搭载着 Steam OS 3 和 AMD Zen 2 APU 硬件卷土重来。

官网展示

64/256/512GB 三档分别定价在 399/529/649 美刀(折合人民币约 2,742/3,635/4,460 元)

第一眼不难看到 Steam Deck 还是融合了之前 Steam Controller 的设计,在常规的掌机正面布局基础上融合了触摸板的设计:十字键、双摇杆、XYAB、2双扳机键以及2双背键,除此以外还有 View/Menu 键供游戏菜单交互,和 Steam/Quick Access 按键与系统界面进行交互。

得益于近年移动端 SoC 的发展,同等功耗下能够输出更高的性能,这台掌机不需要像 Link 那样依赖另一台机器串流玩游戏,官方和各种媒体评测都证明了它能在一些 3A 大作中跑到 1280x800@30fps。

官方有列举一些硬件参数规格,但对于 Power Users 们来说还有些不够,这里完善了一版我得到的性能硬件信息:

  • CPU: AMD Zen 2 定制 APU 型号 0405,4C/8T 2.4-3.5GHz(近似 R7 3700U,官方数据:最高可达 448 GFlops FP32)
  • GPU: AMD RDNA2 100-000000405,8CUs 1.0 -1.6GHz(官方数据:最高可达 1.6 TFlops FP32)
  • 网卡: Realtek RTL8822CE 802.11ac (Wi-Fi 5 2.4GHz/5GHz 2x2MIMO & BT 5.0)
  • 声卡: Cirrus Logic CS35L41 / NAU88L21
  • 屏幕: 7 英寸 IPS 1280x800@60Hz (亮度 400 nits 典型值),外接支持 DP1.4 Alt Mode
  • 电源: 40Whr 电池,45W PD3.0 充电
  • SD 卡: UHS-I 支持 SD、SDXC 和 SDHC 卡
  • 硬盘: 预置硬盘使用 M.2 2230 插槽

入手

最初 Steam Deck 只在美国发售,还有过新闻报道称 G 胖本人给首批买家送货,不过算是营销一下炒下热度,当作逸闻趣事提下。我们中国大陆玩家就不用考虑国行版本了,就算官方有计划也会要个几年时间吧(到时候第二代/增强版没准都有了),老老实实海淘吧~

官方价格表格

网上海淘教程应该挺多的,我是心血来潮冲动消费在京东下单,给黄牛挣了一笔,据群友讨论 PDD 上的价格比较实在,貌似 256G 版本 3600 左右就能到手。动手能力强的话也可以买 64G 版本再自己购置大容量 M.2 2230 SSD 更换,256G/512G 附赠的东西区别不会很大。

随便拍的几张开箱图。租房桌子太小了,还没位置好好拍几张,连 OOBE 过程都忘记拍了😣

首次充电完成开机后来了一把 CSGO 人机。

第一次上手和大多数人一样惊叹这玩意这么大,足足的美国肌肉佬风格,毕竟现代比较主流的掌机也就 Switch 了,其他 x86-based 的游戏掌机都是小众玩具并且也没它这么大。

(不太)直观一点来讲的话,它比 Switch 要大两个小拳头,而 Switch 接上 Joycon 的整体重量是 398g,Steam Deck 足足重了半斤有 669g,你可以在 Switch 屏幕上放一盒维某柠檬茶抬起来掂量体验下。不过握持感还是不错的,因为机身也厚实了,除了重量会比 NS 舒服一点。

手柄正面按钮部分和 Xbox 一样的 ABXY 布局,还有标准十字、两个摇杆和两个触控板,如果你没有跳过文章前面部分的话,就会发现这次 Steam 没有像以前做 Controller 那么头铁了把传统的十字去掉,而触控板在一些游戏和桌面指针交互上又是很不错的加分点。

顶部标准的四个扳机键手感不错,背部还有四个握持按键,但我玩的游戏基本都不需要那么多按键也没打算配置宏,没有什么特别感觉。如此多的交互硬件在 Deck 掌机上没有显得太挤,刚刚好甚至还算舒服,当然你觉得太重的话,还是可以再蓝牙连接自己的手柄来游玩~

续航按官方来讲 40 Whr 电池能提供 2 至 8 小时游戏时间,简单来讲就是看你玩的是 2D 朴素画风还是 3D 大作 来决定它的续航时间,Steam OS 内置的性能视图可以清晰地知道当前整机功率、温度、CPU/GPU 使用率、画面帧数等。

在玩一些 3D 大作时可以达到满载功率 20-25W,此时系统会估算 90% 电池的剩余使用时间在 1-1.5 hrs;而玩一些独立 2D 游戏(测试了 Hades、风来之国、GBA 模拟器),功率控制在 9W 左右,此时系统估算 90% 电池的剩余时间在 6-6.5hrs,因为我玩 Deck 的时间都是零碎的半小时,没有专门测过实际用空电池需要多少时间。

值得一提的是,Steam Deck 不像 Switch 能够通过接入底座激活底座模式解锁功率上限,因此官方底座并没有太大必要专门再去海淘一遍,况且周末在家我基本都使用台式机玩游戏,不像 Switch 要玩平台独占游戏还会用底座接显示屏玩玩。

Steam OS 主屏

由于 Steam Deck 搭载的操作系统是一个由 Valve 高度定制的 Linux 发行版本——Steam OS Holo,并不是我们常用的 Windows,很多人可能会担心很难上手,但实际上一般玩家只需要接触到 Steam OS 的游戏模式(Gamescope)界面,交互和普通游戏主机相差不大,上来就可以通过方向键或者触摸屏交互安装、启动游戏,不用像 Windows 那样要先通过鼠标把常用的平台、游戏装一遍,这也是非常符合我的预期。

Steam OS 快速访问 - 开关面板

按下 Steam Deck 正面的快速访问按钮,可以打开类似手机系统的控制中心,快速调节亮度/音量/连接管理,也可以调整高级性能参数,这个是 Steam OS 的一大亮点。

Steam OS 快速访问 - 性能面板

快速访问菜单可以激活自带的帧数、功率显示浮层,无需额外安装性能工具,非常 Geek。

既然是使用开源的 Linux 生态构建游戏系统,各种 UI 交互做得好用并不是很意外,剩下比较担心的一点是:那些只有 Windows 原生支持的游戏能跑起来吗?前面也提到了,Valve 很早就在布局 Linux Gaming 的生态,开发了 Proton 兼容层将 Windows 游戏带到 Linux 桌面上,大部分游戏没有开发商原生支持都能顺利游玩,同时 Steam 也为方便玩家选择做了 Deck 兼容性数据库,由官方团队测试、确认体验问题。

除此以外,非 Steam 库的游戏也可以正常游玩,如 Epic、Origin 上的 Windows 游戏,都能够用上 Proton 兼容层,但一些可能依赖额外工具、程序来运行的游戏就会没有那么顺利了:例如一些需要模拟日语编码、地区的 Galgame,还有需要启动反作弊程序会注入驱动到系统的网络竞技游戏等。

性能

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应该是 Steam Deck 的游戏性能究竟如何?Steam OS 和 Windows 性能相差差距多大?

毕竟我这不是做首发评测,估计不少朋友都从其他评测里看过一些详细的性能数据,我这里就简单一笔带过了。

Hades

《Hades》基本是 60FPS 流畅运行,Roguelike 地牢关卡设计很适合在闲时打发时间游玩,后来上线到 NS 感觉还要单独买一份不能和 PC 共享有点亏,现在有 Deck 解决这个问题了(

只狼:影逝二度

《只狼:影逝二度》和 Deck 推出时热门的《艾尔登法环》差不多都是 40 帧左右徘徊,基本能玩。

莱莎 1

光荣的《莱莎 1》优化就较差了,画面场景没有《只狼》、《艾尔登法环》那么丰富,大多数场景都是在 30-40 帧,不过没什么动作要素干脆手动锁 30 帧好了。《莱莎 2》就更差了,开场码头的场景只有 27 帧……

因为拿到 Steam Deck 到写文章都还是 1-3 月份,虽然广州的天气偶尔也会变热,就这段时间体验而言掌机不会觉得很热,应该是要比体积小且被动散热的手机玩游戏舒服一些,在跑到 18W 以上时就可以听到散热风扇的声音,手放上去可以摸到热风,但正常握持不会被热浪侵袭,并且噪音也是可以接受的。

Steam OS 上通过 Proton 兼容层运行 Windows 游戏,理论上是会有一些性能损耗,但通过预编译 Shader 可以降低游戏启动时间并减少在运行时编译 Vulkan 着色器,甚至可能会比同硬件使用 Windows 10 的运行帧数要高,因此也不用担心这方面的问题。

这里从网上再收集了一些其他游戏的运行帧数反馈,仅供参考:

游戏 分辨率/设置 帧数
Stray 1280*720@Low 40 FPS
巫师 3 1280*800@高 40 FPS
艾尔登法环 1280*800@高 30 FPS
GTA 5 1280*800@中 60 FPS

扩展

Steam Deck 硬件实际上就是一台常规的 x86-based PC,不过它预载了 OEM 高度定制的操作系统和驱动程序,以及拥有高度集成不可更换的零件,在软件和外设扩展和我们常用的笔记本相差无异。

你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:

  • 在 USB/TF 卡上安装 Windows To Go 开机时选择引导启动 Windows 系统
  • 或者干脆在 SSD 上做双系统/单 Windows 系统
  • 外接 USB Hub 接入有线键盘、鼠标打 FPS(当然我的选择是使用蓝牙外设)
  • 通过 DP 1.4 Alt Mode 一根 Type-C 接到外置显示器上使用

如果只是普普通通玩游戏,并不需要做这么多事情,但如果你既爱玩游戏也喜欢折腾,这会是个不错的选择。但也别忘了,Steam Deck 从硬件到软件都可以折腾,甚至你不需要一台 Steam Deck,在其他 x86 掌机甚至台式上也可以通过社区维护的 Steam OS Holo 镜像(如 Holoiso)运行这套系统,然后在上面玩游戏或者是做实验。

最后

虽然 Steam Deck 的性能在很多大作上表现欠缺,但对于一个 “995” 打工党来说,确实很需要一台便携的全能游戏机来治疗电子 ED。况且在外出旅行的使用场景中,很难集中精力认真地游玩一款 3A 大作,旅行过程大多是一些碎片时间或是酒店休息时间,通过精致小巧的休闲游戏、卡牌游戏打发打发路途中的空闲期,牺牲续航换来的些许性能提升并不会覆盖到多数的使用时间。因此我觉得 Steam Deck 的性价比相当不错(前提是黄牛没有加价),如果你和我的游戏爱好、使用场景相似,不妨可以试试。